缪煜清:打破学科界限,促进学科融合

发布时间:2023-02-24 浏览次数:84

“世界是整体的,不是按照学科划分的。学科的划分,是为了学习和研究的方便,结果方便变成了障碍。”


近日,亦米文化有幸邀请到“跨界”学者——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缪煜清教授,从跨学科学习的意义出发,帮助师生及家长明确融通式科普教育的特点,深入探讨学习型组织(家庭)创设的必要性。


Q1:作为一名业界公认的“跨界”学者,请问您如何看待跨学科主题学习?


:跨学科主题学习非常重要。其实现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,语文、数学、物理,包括化学,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这个学科的,他是那个学科的,学科之间被人为的割裂了。实际上,世界是整体的,不是按照学科划分的。学科的划分,是为了学习和研究的方便,结果方便变成了障碍。这就相当于我们过河坐船一样,过了河之后,要把船放下,继续往前走的。如果扛着船走的话,就变成了负担。


实际上我想强调的还不光是跨学科,而是全学科。举个例子,我们学习语文,我们以为语文就是语文的,其实它也是科学的。语言也好,文字也罢,来自于人类的所有知识,最终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,它必然在语言表达方面体现了我们所有的知识。


我们也可以用语文的知识来学习化学。比如我们学化学的时候,特别是初中或者高中时候,某些概念枯燥又难懂,如共价键、共轭酸碱,同学们很难理解这些抽象概念。但如果你语文特别好的时候,也许你就能理解。什么叫“关键?“关键就是指过去两扇门后边的门栓。把两个门卡在一起,这就叫“关键。那什么叫“化学键化学键就是把两个原子连在一起,这就很好理解和记忆了。那为什么叫“共轭酸碱”?你得知道“轭”的意思。“轭”就是把两头牛连在一起的曲木。共轭酸碱就是一对酸碱,是一对的关系,这就是运用了语文的知识。比如我们现在讲大语文。大语文就得具备很多知识,有天文的知识、有地理的知识、有生物的知识、有历史的知识,有科学的知识,有各个领域的知识。只有懂了这些,你才能深刻地理解它。


Q2:您觉得跨学科学习有什么挑战?如何克服?


:很多同学都认为跨学科学习是困难的,内心是害怕的,困在自己给自己画的圈里出不来,这其实就是思维的局限性。我们拿通识教育来说,它是全学科的。通识教育是古希腊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念,跟我们现在的通识教育还有点不太一样。我们现在的通识教育就是宽基础,各种学科多一些、实用面广一些。其实通识教育翻译成博雅教育更好。博,就是知识要广博,要多,通过文理兼通的多,达到雅的状态,最终形成人格的升华,而不是说仅仅找到一份工作。


博雅本身强调的是文理兼通,为什么要文理兼通?因为理,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,让我们学会解决世界的各种问题。文能塑造我们的品德和内心。文和理都要有,二者缺一不可。所以我认为,我们的教育体系应该培养出这样的人:有健康的体魄、健全的人格心智、基本的社会公民素养、基本的科学知识、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、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专业技能,只有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质,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教育体系。


Q3:在您看来,化学学科的学习,如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?


: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,知识更迭越来越快。无论技术如何发展,我们所受过的教育和内在的素养,是终身相伴的。所以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,遇到什么就学什么。


对于同学们来说,建议大家多多尝试,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。保持热爱,奔赴山海。我的兴趣是看书。比如我会思考,科学的源头在哪里?基于此,我就会了解欧美文化、两希文化、古埃及文化等世界各大文明,然后再回过来了解中国的文化。了解得越多,知识储备越丰富,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关联就打通了。


其实各类学科之间,是触类旁通的,一通百通。我读博士的时候,修了二外,所以我也鼓励同学们学习第二外语。因为语言会让你的思维更开阔,而且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有其丰富的文化。尽管我是一名化学老师,但日常也会关注物理学的科普知识,发自内心的想了解物理,所以很快乐。


Q4:您如何看待跨学科学习对学校课程的影响?


:影响很大,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。比如我们说大语文,大数学、大英语、大工科、大文科、大理科。实际上,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老师需要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素养。但是另一方面,没有这么高的水平也不要紧,毕竟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懂的。


但是老师们得有终身学习的能力、自我学习的能力,能带着学生学的能力。我刚工作的时候,也很怕学生来问我问题,怕回答不上来很丢人。但现在我不怕了,就算回答不上来也不丢人,因为我不可能什么都懂,但是我会教会学生分析、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。老师要教的是方法


假如你是地理老师,你给学生讲世界地理、讲欧洲地理,结果作为老师的你,可能哪都没去过,而学生已经跑遍了全世界。所以老师要教的是方法,只有掌握了方法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,我们始终要保持学习的心态和习惯。也许大学学的东西很多都用不上,但是大学让我们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。


Q5:您如何看待学习型家庭建设?


:学习型家庭很重要。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:言传不如身教。假如你的家庭学习氛围浓厚,父母都在学习、探究,孩子必然会受影响。


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,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,首先父母得成为那样的人。


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父母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都会投射在孩子身上,为他们的性格养成和日常行为奠定基础,进而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影响。


做一位好父母应该明白,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个提升自己的过程,完善自我为孩子做出榜样,比一味要求孩子“成为谁”更重要。


转自:时代造家

链接:缪煜清:打破学科界限,促进学科融合